勤学教育网合作机构> > 成都博沃思欢迎您!

怎么记忆人脸

成都博沃思logo
来源:成都博沃思

2021-08-22|已帮助:2596

进入 >
怎么记忆人脸?有一种现象直到现在还困扰着医学界和心理学界,我们一般称之为“面孔遗忘症”,也就是俗称的脸盲症。这种症状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比较罕见的,直到科学家们开始进行系统研究时才发现,实际上这种症状在全球都是很普遍的。面孔遗忘症,顾名思义,就是记不住人脸。医学上分为两种情况,分别是看不清人脸和无法辨别人的脸型。在FBI招募的过程中,患有脸盲症的人是绝对无法过关的,因为他们无法记住陌生人的特征,这对于一名FBI特工来说是致命的缺陷。
怎么记忆人脸
有的人可以通过一些细节来帮助自己记忆,不过往往起不到什么作用。比如他可以记住一个卷发女性朋友,但是当这个朋友将头发拉直之后,他就记不起来了;或者一个黄发的人突然把头发染黑,那这个人也就从他的记忆中消失不见了;更有甚者,他记得你嘴角的美人痣,但是如果离得太远,看不到这颗痣,那么,他依旧想不起你。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脸盲症患者并不是失忆,他只是单纯地记不住你的脸。他记得你的名字,记得他和这个名字的主人的关系,记得所有的一切……只是无法将这个名字和眼前的脸对上号。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分不清明星的脸,哪怕这个明星天天在电视荧幕里出现。
还有一种类型的脸盲症,或许对于身边的人能保持相对良好的记忆,但是完全分不清外国人的长相。早在1991年,D.斯蒂芬·林德赛等人就发现了这个现象。我们人类对于相同种族面孔的记忆力比对不同种族的要强。研究者一直想要找到产生“异族效应”的原因。于是,在2002年,奥利弗·帕斯卡里斯等人通过对6~10个月大的婴儿的“其他物种效应”研究,揭示了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原来,我们的知觉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知觉窄化”。
帕斯卡里斯通过婴儿进行实验,因为婴儿不会说话,不能像成人一样听懂实验的任务。所以研究人员采用“习惯化”范式来进行这类实验。研究员给婴儿重复呈现一张面孔的图像,直到婴儿不再主动盯着这张图片。然后等过一段时间以后,再同时给婴儿展示两张面孔的图像,其中一张是之前看过的,另外一张是新的。研究员根据婴儿对两张图片的注视时间长短来判断婴儿对面孔的识别能力。如果婴儿的注视兴趣或者注视时间主要集中在新图片上,那就表明婴儿能够识别或辨别新旧面孔。研究员发现,无论出现的是人脸还是猴脸,6个月大的婴儿对新面孔的注视时间都明显长于熟悉的面孔,这个现象表明了6个月大的婴儿可以对人脸和猴脸进行良好的识别。而对于成人的实验结果却大为不同:成人对人脸有很好的识别能力,但是,对熟悉程度不同的猴脸的注视时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成人对人脸的识别能力要高于对非人脸的识别。
为了验证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丧失对猴脸的分辨能力,研究员们使用不同年龄段的婴儿进行了相同的实验。最后发现,9个月大的婴儿对于人脸和猴脸的识别反应开始类似于成人。也就是说,对于异类面孔识别的能力,大概是在6~9个月的时候开始下降的。
基于这一项研究结果,戴维·J.凯利等人又用美国白人、中国人和非洲人的面孔作为实验材料,对中国婴儿重复了之前的实验。结果发现:这个中国婴儿在3个月大时,对美国白人、中国人以及非洲人的面孔都能进行很好地识别;6个月大时能够识别中国人和美国白人的面孔,不能识别非洲人面孔;9个月大时只能识别中国人的面孔,不能识别美国白人和非洲人的面孔。
这个实验最终说明,我们人类在知觉发展过程中,普遍都发生了“知觉窄化”的现象,逐渐丧失了分辨异族面孔的能力。但是这种现象是符合进化需求的,因为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里是和同族进行接触的,准确分辨出同族脸孔对于我们的社会交往和种族生存是有利的。所以,我们的大脑会自动适应需要而作出调整。普遍都发生了“知觉窄化”的现象,逐渐丧失了分辨异族面孔的能力。但是这种现象是符合进化需求的,因为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里是和同族进行接触的,准确分辨出同族脸孔对于我们的社会交往和种族生存是有利的。所以,我们的大脑会自动适应需要而作出调整。

以上是成都博沃思整理的怎么记忆人脸全部内容。

热门推荐

更多
勤学培训网 记忆力训练 怎么记忆人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