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教育网合作机构> > 广州朴新教育欢迎您!
广州朴新教育banner
数学学习网>

怎样提高数学口算能力

1

怎样提高数学口算能力

怎样提高数学口算能力?计算能力提高,首先口算上要有过硬的功夫。不管是在应试教育的昨天还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希望学生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能力,所以口算能力的培养会是小学生数学教学中一个长期不变的基本点。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想练就练,定时定量,有速度的训练

口算是学生必备的基本功,我们应作出长计划,短安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和训练,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提高口算能力,不仅要反复训练,还要不断训练,尽量做到人人过关。100以内加减法,100以内乘除法就是计算的基本功,重点训练,长期训练,致力培养学生口算的快、准、活。

因此,教师在上课前的3~5分钟,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且让训练与本节课内容有机结合。要使口算快而准,就必须在一定难度的基础上提高口算的速度。这就要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只有在实际紧迫的环境下才能促使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快速解题,并达到良好的效果,逐步提高口算能力。

怎样提高数学口算能力

加强思维训练,掌握口算技巧

在口算训练的初期,重点是要求学生计算正确,掌握好算理和基本的口算方法,不要过于强求口算的速度。随着学习和训练的深入,应让学生积极思考,让口算过程逐渐简化,推理过程逐渐减缩,逐步形成一些口算的技能技巧。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后,遇到类似的口算便能又对又快地算出得数,从而提高其口算速度和口算能力。如:当学生掌握了9加几、8加几的算理后,通过归纳、总结,得出“凑十”法的规律是:“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

又如:25乘任意一个含有因数4的数,就要把第二个因数分成4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用25乘4得100,再用得到的100和另一个因数相乘即可算出得数,其规律是:“在分出的另一个因数后面加上2个0。”另外还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五个运算定律和两种运算性质,乘法分配律和两种运算性质正反两方面的熟练应用,还有商不变性质的熟练应用等,都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口算技能技巧的提高。

2

数学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带有足够的感情色彩即教育情感性来和学生一起探索,共同研究。因为学生对教师期待心情非常急切

诸如:教师外表形象、教师言谈举止、教师教学艺术等等。在教学实践中,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感人肺腑的教学语言等都会激发并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学习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着和谐、完美的统一。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会产生无限的学习愿望,逐步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我们运用探究式教学。在数学教学实施中,我们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特别要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切忌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严防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严防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共同探究,各抒己见。让所有的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3

数学课堂兴趣

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导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够具有一个好的学习开端。教师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就能够使学生集中精力地进行学习,只要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奥妙无穷、生动有趣”,就会使其乐于学习数学、接受数学。

例如,在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精心创设下述问题教学情境。教师:同学们是否看到过清晨初升的朝阳自海平面上缓缓升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见过朝阳初升。教师:倘若我们将海平面视作一条无限长的直线,将太阳视作一个超大的圆形,在朝阳升起在海平面上这一刻,此时的直线与圆形具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同学们是否能用图示的方法将其绘制出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导入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当中的实际事例,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具有亲切感,较好地导入了新课内容,让学习氛围变得轻松愉悦。

数学课堂兴趣

展现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在我国,数学文化传承着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数学课程当中也彰显着人文意识与情怀。具体可在教学内容当中讲述数学史,教师可讲述世界数学简史;同时也可讲述我国大数学家祖冲之在南北朝时期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其所提出的密率值上开创了全球第一;还可讲述我国《司髀算经》在全球首创了勾股定理以及如何进行运用。教师可通过这些数学史上的伟大成就,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学生学好数学,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解答著名的“遗嘱问题”:有一位老人,他有三个儿子和十七匹马,他在临终时让儿子们按遗嘱分马。他说:我把十七匹马全都留给我的三个儿子,长子得一半,次子得三分之一,给幼子九分之一,不许杀马去分。题目一出,有的学生说太简单了,迫不急待地动笔,可不一会儿他们就说题目数字错了。当学生讨论热烈之时,笔者提示用“借”的方法,个别学生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借一匹马给三人。老人原有 17 匹马,加上借给的一匹,一共 18 匹。于是三兄弟按照 18 匹马的一半、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一,分别得到了九匹、六匹和两匹。9+6+2=17(匹)。还剩下一匹,还给借马人。笔者及时肯定后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把 1/2∶1/3∶1/9 化简可得 9∶6∶2, 恰好有 9+6+2=17。可见,分给长子 9 匹、次子 6 匹、幼子 2 匹,既恰好把 17 匹马全都分完,又符合1/2∶1/3∶1/9 的比例。学生在感受“借”这一方法的巧妙的同时,体会到数学学习带来的思维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培养数学发散思维

要在变通中培养

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之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教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通过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做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如:王师傅做一批零件,8天做了这批零件的的2/5,这样,剩下的工作还要几天可以完成?学生一般都能根据题意作出(1-2/5)÷(2/5÷8)的习惯解答。此时,教师可作如下诱导:①完成这批零件需要多少天?②已做零件数是剩下零件数的几分之几?③剩下零件数时已做零件数的几倍?④能从题中数量间找出相等方程解法关系吗?⑤从题中几种量中能判断出比例解法、比例关系吗?通过这些诱导,能使学生自觉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往返调节的变通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要在鼓励独创中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却孕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要在求异中培养

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逐渐养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事实证明,也只有在这种心理倾向驱使下,那些相关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才会处于特别活跃的状态,也才可能对题中数量做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逐步形成发散思维能力。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怎样提高数学口算能力全部内容。

  • 推荐课程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热门推荐

广州 勤学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363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