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教育网合作机构> > 广州朴新教育欢迎您!
广州朴新教育banner
数学学习网>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运用教学资源

1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运用教学资源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运用教学资源?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定要懂得如何去把信息资源用精、用活、用实,真正让网络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流光溢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好钢用在刀刃上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需要有机整合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再开发。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精心备课是必要的。一般来说,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导入――新授――练习――总结”这几个环节。所以,教师要把这节课所能用到的关键资源考虑全面,不能被信息资源牵着走,而要果断删除花哨、重复的内容,让信息资源真正起到突破重难点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我充分考虑到这节课教学的特点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所以我没有应用“班班通”资源库中现成的课件,而是提取其中的一些资源重新设计,制作“盲人摸象”“小摄影师”和“题西林壁”等课件,分别用在课前导入、课中探究和课后总结上。虽然信息资源不多,但个个能击中要害,使有限的资源与这节课的各环节内容有机整合,从而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玩”,牢固掌握了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并懂得“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物体面的个数也不同”的道理,可谓印象深刻。所以,数学课要精用信息资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运用教学资源

该出手时就出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我们运用信息资源时,要把握好呈现的时机,在学生似懂非懂,求知欲非常强烈时才运用多媒体来揭示“谜底”。让学生自己发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效果会特别显著。

例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我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后,出示“呼啦圈”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圆的图形面积怎么计算。学生一下子就联想到已学的图形公式,有的说把它拉成正方形来算,也有的说压成长方形来算。我并没有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先让他们自己动手去剪、拼。当他们看着手中拼成的近似长方形时,我再问:“能不能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去计算圆的面积?”有的学生点头,有的学生摇头。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出示了准备好的圆的面积推导动画演示课件。当学生看到屏幕的圆被分成越来越小的若干等份,再拼凑在一起变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时,他们一起欢呼:“可以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计算!”至此,再让学生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就轻松多了。所以,资源的呈现要掌握好时机,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运用。当教学中预设和生成之间有冲突时,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才会让学生理解得透,掌握得牢。

2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体会新课程理念的同时,要把这种理念体现到教学实践中,这一点新教材的编写设计体现得十分明显。就数学而言,几乎每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学习都分成:知识的探究、知识的归纳和概括、知识的应用。尤其是知识的探究,它是了解学生能否牢固掌握知识最为关键的一环。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学生容易参与环节,比如动手制作、动手画一画、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因此,教师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多思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的解法: 例1解不等式3(1+x)  (三)、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热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2)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性)例如:“比较大小:5a与3a”,就是一道很好的开放题。以上两种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将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3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指导学法,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很强,首先表现在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兴趣不高。

如果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防止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注意让学生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始终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渗透数学史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史和数学家的生平是很多学生都喜欢的,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若能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这样,不仅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虚数不是神秘莫测、绝对权威的。从虚数概念“生长”过程来看,即使是数学家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入的。最初人们对虚数持怀疑和不接受的态度,莱布尼兹称虚数是“理想世界的奇异创造”,是“神灵的美妙的庇护者,几乎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两栖物”。欧拉尽管用它,但也认为虚数只存在于想象之中。直到哈密尔顿把复数建立在实数理论基础之上,以及复数在物理学等领域中的应用加强时,人们才开始真正接受虚数。这与学生学习时,缺乏了解它们的实际应用而造成对概念理解和接受上有一定的心理障碍是一致的。但历史的呈现有助于学生打消神秘的心态和权威的心理,这些介绍能让学生倍感新鲜,乐于接受。

学习对数概念时,我在两个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一是按课本体系组织教学,另外是结合阅读材料《对数与指数发展简史》,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结果表明,学习“对数发展简史”之后的班级学生对“对数”学习的难度明显降低,对学习对数的兴趣明显提高,对学习对数的目的更加明确,对对数产生的过程更加清楚。

4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⒈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比武或三课擂台赛活动中,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一位教师上课前都要花上一段时间和借班的学生一起聊天,猜谜,有的还指挥学生唱歌,为学生表演民族舞等等。短短的十几分钟里,师生就形成了某种默契,结果,绝大多数班级的学生上课时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要适应创新教学的要求,教师必须主动抛弃“师道尊严”的束缚。除了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主动关心学生,更要学会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提问,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点,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这样,学生才会从束缚和紧张的阴影中摆脱出来,焕发出其好奇的天性,主动探索,不断创新。

⒉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德国教育家戈特福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这说明,宽松和谐的氛围,是激发、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土壤,一个过于紧张的课堂只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因为学生此时的第一选择不是思考问题,而是遵守规则。相反,如果能达到叶教授所希望的那样:“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活力”,那一定会点燃师生双方的创造火花。因此,数学教师要吸引其他学科教师善于表情达意的长处,学会用情感的外衣去“包装”数学知识。在评价数学课的教学成效时,既要重视从“教学环节的严密性,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等数学学科固有角度进行评价,也要重视从“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教学气氛的活跃度”等情感角度进行评价。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运用教学资源全部内容。

  • 推荐课程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热门推荐

广州 勤学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363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