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教育网合作机构> > 广州朴新教育欢迎您!
广州朴新教育banner
语文学习网>

小学语文的结尾方法

1

小学语文的结尾方法

导入安排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而结尾也不可小觑。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的结尾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创设情境,寓教于说,说中悟情

语文教学是人文教学,每篇课文学完在结尾时,都由老师范范的教育学生:要学习某人的高尚品质或告诉学生应该明白什么道理,这种枯燥的说教不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达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因此我在教学时,利用课堂的结尾创设情境,努力“闭紧”自己的嘴巴,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谈感想、说自己真实的感受,让学生在说中得到感情的升华,享受审美乐趣。

小学语文的结尾方法

如在《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的结尾教学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假如我们去给李大钊等革命烈士扫墓,当你站在他们墓碑前的时候,你想对他们所些什么呢?”一句话,将同学们带到了缅怀革命先烈的情景之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李大钊叔叔,你真了不起,我非常敬佩你那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我深深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您及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为国家做贡献。”有的学生还与当时钓鱼岛事件事件联系起来,痛斥日本、美国的罪恶行径,立志好好学习,制造出先进武器捍卫祖国的领土。

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检阅》等课文教学的结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面对苦恼的小猫(没捞到月亮的猴子、没找到见的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这样创设出促进学生展开想象的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想去说,使学生在说中加深对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再说中受到了教育。

二、质疑激趣续编故事

学完一篇课文,并不是这篇课文的结束,教师应利用教学结尾巧妙地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并延伸至课后,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续编故事,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作文能力。

在《凡卡》教学结尾时,我这样质疑:对于课文的结尾你满意吗?你还想知道什么?而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凡卡后来怎么样了?这时我适时激趣:“在你的心目中,希望凡卡有怎样的结局?请按自己的想象结合科文续编故事,看谁写的富有新意,谁给凡卡安排的结局更让同学们满意。”这时,学生们都积极的展开想象写出了许多不同的结局,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设置悬念激励学生课外阅读

我除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结尾把教学延伸至课后,还结合课文的特点创设悬念,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自主的进行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结尾,我设置了这样的悬念: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是一个有计谋、有胆略的人,他的神机妙算使周瑜欲致他于死地的阴谋没有得逞,他的聪明才智使周瑜自叹不如,那么,诸葛亮借箭之后怎样了?诸葛亮和周瑜又有哪些斗智斗勇的故事呢?如果你们想知道,就到图书室借阅《三国演义》这部书看吧!通过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认识,激发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开拓了视野、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和词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目的。

四、抓住矛盾引起争辩

在一篇课文教学的结尾,有时由于各自的见解不同,对课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教学实践中,我针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抓住矛盾积极引导学生辩论,让学生在争辩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比如在《凡卡》、《精卫填海》的教学结尾,我针对“凡卡能不能收到爷爷的的信”、“精卫鸟能不能把大海填平”的不同见解,引导学生辩论,学生在不断深入的辩论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辩论意识,减少了盲从,也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时,学生对不同见解的辩论一时得不到结论,我就鼓励学生到图书室或网上查阅资料,寻找答案;或根据自己的见解续编不同的故事结局读给同学听,这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当然不同题材和内容的课文,课堂结尾的方法也不同。比如在教学古诗时,课堂教学结尾可以让学生把古诗改写成故事或散文,或鼓励学生搜集同一作者的不同古诗进行背诵,或搜集不同作者的表达同一内容的古诗进行比较、背诵;在教完一篇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时,可鼓励学生把他讲给别人听或编成课本剧演给同学看。

2

小学语文的结尾方法一

一、归纳总结法

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教学即将结束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运用准确简炼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归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让学生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牢固地掌握知识,并上升到新的认识。

例如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我设计了这样一段结束语:“这篇课文先写了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我感到奇怪,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同学们,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迈向成功的方向,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二、品读赏析法

有人曾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时,组织学生对课文或某些片断进行品读赏析,可以自由高声朗读或低声慢吟,领悟课文的神韵;也可以由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上画龙点睛的点评;还可以利用幻灯投影和录音电教媒体,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品味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情感飞扬,获得艺术鉴赏上的愉悦。

《伯牙绝弦》是一篇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文言文,在教学结束时,我是这样设计的:“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伯牙用这样悲壮感人的行为来表达对子期的思念,这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首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配图播放音乐)让我们伴随着这一首优美动人的乐曲再来一起读读这个故事吧!把那份真挚的友情畅快淋漓地读出来吧!”

三、当堂练习法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紧扣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背诵、仿写、续写、设计广告词等练习题的形式结束教学活动;对教材中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还可以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通过板书或提纲进行复述,让学生当堂完成。这种方法既能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又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时给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信息。

《晏子使楚》教学结束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今天,我们学完了《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认识了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的晏子。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根据老师的板书,把课文复述一遍。

附: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败) 钻狗洞 下等人 押强盗

晏子(胜) 狗国 下等国 强盗国

开城门 陪着笑 赔不是

四、作品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式结尾就是在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课文教学的结束阶段,从文章的内容、思想、结构、表达、语言等不同方面,有所侧重地将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中总结出规律,把握住特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掌握和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

例如学习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一课时,教学的最后一步,我指导学生把它与刚刚学过的丰子恺的《白鹅》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思考:在这一单元中同时出现了两篇不同国家不同作家写的同一种动物──鹅,而这些“鹅”在不同作家笔下既具有同性又具有个性,请同学们比较比较:这两篇文章有哪些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反复比较,学生很快知道了:在文章结构上,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在描写方法上,两篇课文都非常注意拟人手法的运用;语言风趣幽默,都善于用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

由于国籍不同,民族不同,两位作家的作品带有各自鲜明的特点:《白公鹅》是从鹅的慢条斯理、不慌不忙和争抢浅水滩的趣事写出它“海军上将”的特点;语调轻松,颇有欣赏、调侃的味道。

《白鹅》以过渡段统领全文,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上叙述鹅的高傲的特点;把鹅称作“鹅老爷”,叙述语气更多的是善意的揶揄。通过对比,总结出两只鹅都具有“高傲”的特点,但丰子恺笔下的白鹅是“架子十足”,叶?诺索夫笔下的白公鹅是“派头十足”,各有各的“傲”。这样,不仅让学生比较了两位作家的不同写作风格,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教会了他们运用反语写作文的方法。

五、设置悬念法

课文学习的第一课时结束时创设悬念,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迫切愿望,使“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期待,同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前后课堂内容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也可以在课尾有意不把问题讲透,留有余地,让学生根据内容去展开合理的想象,推想课文中人物和事件的新发展,新结局,以此课之尾做彼课之头,看看有多少学生悟出道理,全然明白,使整个教学过程联系起来,新旧知识衔接起来。

《凡卡》让大家了解了凡卡做学徒的悲惨命运,结尾处只写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那么凡卡的美梦能变成现实吗?梦醒的凡卡今后的日子将会怎样?留给读者的只是一个个问号。结课时留下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假如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爷爷会接他回乡下吗?凡卡的痛苦生活能改变吗?这些问题萦绕耳畔,使学生更加深切关心凡卡的命运,憎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六、延伸拓展法

语文学习应注重课本但决不能止于课本。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利用教学的某些契机,把课尾作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拓展,让学生接触到比教材更广阔的世界,进而充分体现“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课后走进更为广泛的语文学习天地,以便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例如《少年闰土》,我在总结全文时设计的问题是:“少年时的闰土是多么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知识丰富啊!然而鲁迅三十年后回到故乡时,闰土却成了一个‘木偶人’。为什么有如此之大的变化呢?小说《故乡》中有答案,同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又如:教学《桂林山水》时让学生准备导游词来结束课堂;《将相和》接近尾声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工合作把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编排课本剧。

3

小学语文的结尾方法二

一、发散式结尾

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发散、灵活运用的能力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开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例如我教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时,则采用了其方法。

结尾方法

《一夜的工作》通过描述周总理劳苦的工作和简朴的生活,满怀深情地赞颂了他的出色品质和崇高精神。周总理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工作,该有多少事可以大写特写啊!然而,作者只截取了一个片断,以小喻多,我们由此可以推想出总理的为人了。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应该从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体会到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

我提示学生回忆五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我说:“同学们应该还记得课文描写总理的动人场面吧!为什么总理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同学们联想一下《一夜的工作》中的总理,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用美好的语言来赞扬敬爱的周总理?”这一启发,使得同学们思路大开,纷纷要求发言--有的说:周总理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只求贡献不求享受,的确是新中国的好总理;也有的说:周总理平易近人,热爱人民,有一次……

二、回味式结尾

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例如我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在结尾部分我作了如下处理,我问:“课文最后一句:我忘不了那一天。

指哪一天?我永远忘不了什么?”学生回答。此时,我祟 了邱少云的大幅挂图,用苍松翠柏衬托着墓碑文。一边播放着英雄曲的激昂调子,一边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同学们,在'391'高地夺下不久,朝鲜人民在那里竖起了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这样的结局,设计了音响、图片,化静为动,挖掘内涵,符合“儿童用声音、色彩、形象来思维”的心理特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发展了能力,还给学生以灵魂的洗涤,学生感到回味无穷。

也就是说,讲读一篇课文,不光要有“凤头”似的入手点,“猪肚”似的着力点,还要有“豹尾”似的结局点。

三、延伸式结尾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有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所知甚少,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延伸式可以结合讲解进行,也可以在课终进完成。

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争取阅读,了解全貌。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同学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

再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课后我布置同学们以6-8人小组排演课文剧,在班上表演,并选出出色的一队,老师再作辅导,无论从道具到音响,舞台设计等都作精心的编排,让他们为全校师生作汇报表演,此举轰动了全校。同学们通过朗诵表演,使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4

小学语文的结尾方法三

一、概括总结,钩玄提要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法。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自然,用语必须简明扼要,力戒重复罗嗦、拖泥带水,避免产生消极作用。例如,教学完叶圣陶的《夜》,我们可以这样结尾:“这篇小说写于1927年,反映的是‘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

它没有正面描写反革命大屠杀的真实场景,而是选取一个普通家庭在这场反革命大屠杀中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反革命政变的残酷和给全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烈士的母亲,她经历了一个由悲痛到愤怒、由怯弱到勇敢的心理变化过程,反映了人民群众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小说用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写母亲,暗线写其子女;明线正面实写,暗线侧面虚写。此外,心理描写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心情,渲染了气氛。”

二、延伸课外,引来活水

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因此,教师宜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

例如,教学完《阿Q正传》一文,学生意犹未尽,很是关心故事的下文,关心阿Q的最后命运。于是笔者就简要地讲述了一下《阿Q正传》第九章“大团圆”的情节,然后笔者说:“要知详情,请同学们课后阅读《阿Q正传》全文。”像这样的课堂结尾,与其说是课的结束,倒不如说是课的开始,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得未知,通过节选而阅读全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卒章显志”,升华感情

在教学终了之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文的精要之处进行点化、揭示,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达到文章“如出我手,如出我口”的境界。比如,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讲完《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是这样结尾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明知道一去不复返,仍然就车而去,义无返顾。这正体现了我们人类不可征服的伟大精神,体现了我们人类在与自然、社会、命运抗争搏斗时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主题。这种精神和主题的本质,就是悲壮!一定户失去了悲壮,就失去了力度;人生失去了悲壮,就失去了尊严;一个民族失去了悲壮,就不可能强盛而只有懦弱和胆怯!”这样的课堂结尾,学生怎么能不受感动呢?

四、巧设悬念,思考回味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有时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比如教学完《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结尾:“恋爱,多么诱人的字眼;一个哲人说过,如果没有爱情,人间将成为一座坟墓。

的确如此,就连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也禁受不住爱情的诱惑,居然从套子里探出头来,要品尝一下恋爱的滋味了。像他这样的人,会获得姑娘的爱吗?他的爱情结局将会怎样呢?”这样的结尾,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悬念,诱导着学生去阅读后面的故事情节。使前后课时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五、对照比较,加深理解

有比较,才有鉴别。这种结尾课堂教学的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将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教学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笔者说:“小说中主人公苏比,是一个可笑又可悲的人。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鲁迅的《阿Q正传》,小说中的阿Q同样是一个可笑又可悲的人。他们国籍虽然不同,但他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1、都有着畸形的心理。2、都有着‘低俗’的目的。3、都有着悲惨的结局。同学们可以认真分析一下,对这两个人物的态度,我们应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样一对比,学生既能温故旧的知识,又能加深对新的知识的理解。

六、检查作业,巩固成果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抓住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精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强化和巩固所学内容,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比如,笔者每每教学完一篇文言文,总要就文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现象(诸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等)进行抽查学生。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每个教师的智能结构、课文的体裁和内容等差异,结尾课堂教学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任务和作用在于: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总结规律,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新知,扩大其知识领域。最终应当给学生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的感觉。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小学语文的结尾方法全部内容。

  • 推荐课程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热门推荐

广州 勤学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363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