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教育网合作机构> > 广州朴新教育欢迎您!
广州朴新教育banner
数学学习网>

如何开展小学生数学深度教学

1

如何开展小学生数学深度教学

如何开展小学生数学深度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数学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摘下数学“严肃、枯燥”的面具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导入时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上好整堂数学课打下了铺垫。如在教“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教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再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在课前讲“齐天大圣”孙悟空、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途中分桃子的故事。学生兴趣正浓时导入新课,环环相扣,再以这个故事结尾。

每一堂课的引入,都可以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恰到好处耐人寻味的问题。一个故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个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故事,可以放下学生的心理包袱;一个故事,可以让整个数学课堂变得有趣起来。

如何开展小学生数学深度教学

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让他们切实参加到学习过程之中

小学生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教具、学具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让他们切实参加到学习过程之中,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好数学课的重要保证。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让每个学生把长方体火柴盒的六个面糊上纸,每两个相对的面糊同样颜色的纸,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

老师问:长方体有几个面,都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因为学生亲自动手糊过火柴盒,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观察,都能有条有理的把观察的结果叙述出来。紧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其它部分。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加了这一教学活动,兴趣也很高,都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最后又由学生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完整做了叙述,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运用准确、简明的数学用语做出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学生得到的知识进一步深化。

2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注重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

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巧设一个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开头,以趣启思,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和学好数学知识的强烈欲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为新课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在兴致勃勃,情趣盎然中进入对新知识的求索。如:我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前,先安排这样的情景:先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马上能说出它能被谁整除。开始,学生说出的只是两三位数,例如:28、268、97、45、351等,有的学生看教师脱口而出,就急于考住教师,数字越说越大,教师照样能很快的说出它能被哪个数整除。这时,学生感到十分新奇有趣,产生了向新知识冲击的强烈欲望。于是,教师就因势利导说:“你们想知道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此时,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的积极状态,为这节课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又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课前同桌二人准备一个圆形厚纸板,一把米尺,一条细铁丝。上课后,我让学生用细铁丝在圆上绕一周,并量出圆的直径和一周细铁丝的长度。然后指定一名学生说出圆直径的长度,老师就能迅速说出一周细铁丝的长度。这样以来同学们对此感到非常新奇,正当学生求知心切时,我便告诉学生:“学了今天的内容你比老师还神”。此时学生全神贯注,处于思维积极状态,于是学生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重思维方法的传授指导

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思维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逐步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贯穿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把握住学生的思维从哪里起步,向哪个方向发展,将会在哪里受阻,再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闸门就会畅开。

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有这样一道判断题:“任意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大多数同学都能判断正确,问及根据时,大都是举例:如3乘以5等于15、2乘以7等于14。这是学生没有掌握判断问题的思维方法,后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把学生举的两个质数看做a、b,积为c,c除了有约数1和c外,还有约数a和b,所以c为合数。显而易见,前者的思维属于“列举法”,而后者则为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因此前者远不如后者。总之,教师要注意把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教学的始终。

3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设计精心的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数学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数学学科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数学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教学“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成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如,我们可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形式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利用已学过的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知识,美术知识、语言知识、生产常识对长方体和它的表面进行探究。以此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并通过小组合作自我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

数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一)构建以生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

以往我国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丝毫不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认清楚自己和学生的角色,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探究知识,创建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比如,可以巧用趣味性较强的段子来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发现学习的规律:一只小鸡2条腿,2只眼睛1张嘴,扑通一下掉水中.然后让学生按照这个规律来说2只、3只怎么说.这样学生能根据前面的样板轻松地说出2与3只小鸡时应该怎么说,随着小鸡数量的增加,学生们会开始独立思考n只小鸡有多少条腿,从而引出新课的学习,使学生透彻的理解相关知识点.

(二)选择独特的教学内容,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数学课程具有较强逻辑思维的特点,很难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此,就需要教师选择独特的教学内容,即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内容结合起来,并以趣味性的方式去呈现,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动手操作之中.比如,在学习“克与千克”相关内容时,开始可以让学生从称橡皮的重量,到称椅子的重量,再到称同学的重量着手,一步步加深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认识,利用称重的数据,能让学生开始去思考克与千克之间有联系吗?能够转化吗?这样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就会变成具体的数学知识,能使学生真正从实践操作中掌握知识,并在实践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课下讨论思考的引导

学生只在课中思考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课下讨论与思考,课下讨论氛围更加的轻松、有趣,有益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持续提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中学习实情与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将全部学生公平的分为几个讨论小组,进一步对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此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与能力会得到十分大的提升.但需要注意一点,教师要定期对学生课下讨论、思考的结果进行检验,确保学生讨论、思考都处于高效化的状态.此外,还应该多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与思考方式,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四)利用奖励机制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想要确保他们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必然离不开奖励机制.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去思考,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以此来激励其他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全面提升全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今后轻松的数学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如何开展小学生数学深度教学全部内容。

  • 推荐课程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热门推荐

广州 勤学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363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