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教育网合作机构> > 广州朴新教育欢迎您!
广州朴新教育banner
数学学习网>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学 设计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教师要善于创造富有探究的氛围,而富有探究的氛围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有着共生关系。如果教师教学能从这样的角度出发。那么数学课堂将会成为学生们喜爱的课堂,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提供良好的学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广阔背景中更好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并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变为学生自己探究的创新过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以下的可探究学习情境:上课开始,我拿着一捆36本课外书,从容地走进课堂。同学们在猜想:这节课老师让我们看课外书了。

于是我指着这捆课外书说:“这36本课外书,我要分给你们三个小组,要求让第一组分得这捆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捆书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九分之三,请同学们说一说,这样分法合理不合理,谁分得多?谁分得少?结果分完没有?”这样问题的创设,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究活动立即在课堂上显现,有的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画线段图,有的一会儿测量,有的一会儿皱眉思索,兴趣盎然,学生会心地笑了,一样多。这时,学生又产生困惑,为什么会一样多呢?最后经过引导探究,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动手操作积极验证探究成果

学生一旦在自己的活动中无意识发现了新的知识,就触及了他的精神需要,他就会有一种需要探究和满足的欲望,此时教师创设一种宽松的、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辨论、取长补短,尽情地分享发现后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揭示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后,传统的教法往往到此止步。运用大量的练习里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但是有的学生出现了怀疑,是不是求所有的长方形周长都可以这样算呢?他们产生了要验证的欲望,看一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这时老师就让学生用不同长度的小棒随便摆长方形,得出了很多种摆法,再运用公式进行计算.通过大胆验证,学生确信不仅前面课上出现过的长方形周长可以按公式计算,而且自己随便摆的一个长方形,周长也可以这样计算,更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理解,也使学生确信自己的发现是正确的,使学生真正参与了规律形成的全过程,从而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使学生不仅品尝到思维结果,还欣赏到思维过程的无限风光。

2

课堂教学

1.用启发式突破难点

在数学教学中,由于知识难度大,或者是由于各种因素,学生解题有困难,教师若能抓住问题的症结,设计出精巧的问题,启发点拨,指导学生思维,学生就能豁然开朗。对“在含盐25%的盐水500克中加入多少克水,使含盐率降低到20%”这道题,部分学生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可以指出这道题中什么是不变量,引导学生抓装盐的重量不变“这一关键展开思路:盐的重量→现在盐水重量→加入水的重量,即400×25%÷20%-400=100(克)。

2.抓住知识间的联系,采用转化的策略突破重点和难点

转化的方法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将看来不能解答的转化成能解答的,简单地说就是化未知为已知、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做到“化新为旧”,抓住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逐步教给学生一些转化的思考方法,让学生掌握多种转化途径,就能掌握解题策略,提高解题能力。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替换”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看,掌握这一解题策略的过程是顺应的过程。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教学难点,即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除此以外,这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是,在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相差关系的问题时,要找准总数与份数的对应数量,理解总数的变化,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3.重视求证,突破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的难点,采取恰当的验证方法,也是突破难点的一种重要途径。对于判断题,一般学生很难断定,教师若教会学生根据题目采用相应的求证方法,就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如“判断43700÷24≈1400……1是否正确,可引导学生利用求被除数方法来验证。1400×24+1=43701与原来的被除数不符,所以是错的。进一步求证得出1400×24+100=43700,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而余数变了,余数也会随着扩大相同的倍数。这样,抽象的题目就变得具体化了。

3

突破重点

优化比较法。

比较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能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研究和探索事物自身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数学中有许多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知识特点,适当选用比较法,有助于区分知识间的不同,解决重难点问题,防止混淆,提高辨析能力,便于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形成推理意识。

如周老师上《比例尺》一课时,设置趣题,“西乡至汉中的距离是90千米,一只蚂蚁每秒爬0.5厘米,(1)这只蚂蚁从西乡爬到汉中要用多长时间?(2)你有什么办法让这只蚂蚁1分钟爬完全程?”通过比较两种方案,从而巧妙自然地引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的相关知识,同时结合看地图及放大比例尺、让学生叙述比例尺意义三种表示方法等途径,多法并举,相得益彰,效果很好。李老师上《比》一课时,为区分记分方法与数学上的比的区别,特设置:某场足球赛的成绩为1:0,奶粉的冲法奶与水的比是1:10,结合实际让学生体验到足球赛的成绩为1:0只是两队的记分方法,只是两队得分的对比,而奶粉的冲法是两个量的倍比关系,后项不能为0。当然,也可以在适当时候,设置一些易错、易混淆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对于学生的错误,师生共同帮助分析错误原因,并比较正确与错误的解法,引导总结经验教训,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总结和积累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突破数学教学重点

直观感知法。

是现今数学教学中运用最广泛、最为适用、效果最为明显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认知特点多数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教师可根据这个特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感知过程,教学时充分借助实物模具、图片、计算机等有意识地进行直观形象演示,或通过学生实际操作、观察、感悟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解决重、难点问题,发展数学思维。如:周老师上的《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教师在突破把三角形如何按角和边分类这个重难点时,给学生下发了实验单,用学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验证。并使用倒计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内驱力。

在点拨时使用放大镜,突出重难点,效果极佳。李老师上《星期日的安排》一课时,调查本班学生的周末活动情况,统计出全班人数的1/4参加课外辅导,全班人数的1/6出外游玩,其余学生留在家中,留中家中的占几分之几?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分析,其中值得借鉴的是引导用线段图来分析。还有我们大部分老师在解决将大长方体切成小长方体后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情况时主要采用的是用实实践感知。 用钟表演示时针、分针、秒针转动,帮助学生理解24时计时法的含义。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时,主要通过摆一摆来感受、总结出小正方体的数量是长、宽、高的乘积,很容易发现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为体积公式的推导打开了通道。

4

教学提问

问题要新颖,要问在有疑之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有价值的问题的提出,必须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在课堂提问中不能机械呆板,而应抓住时机,把握火候,要问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才能在学生思维的最佳处突破,启迪学生智慧,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出示与11相乘的算式让学生计算,之后教师直接写出算式结果,正当学生惊讶之时教师提问:“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它们的积与因数有关联吗?”看似闲言碎语三两句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这里,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会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从而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

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发散性

启发性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发散性提问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设置,教师若能在授课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教学知识和方法,这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提问是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课堂教学离不开“问”,因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具备一些提问策略,通过适当的提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会归纳和总结知识,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课堂提问主要把握好三个时机:一是提问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问在学生的兴趣点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才能投入思考。二是提问要问在学生的思维阻滞点上。当学生遇到思维阻碍时,教师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而应为学生提供一定思考的时间,对问题作出评价,帮助学生把思路理顺。三是提问要问在学生思维的高潮点上。学生思维的高潮点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期,把握好这个时机,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更好地挖掘,才能积极地进行思考。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全部内容。

  • 推荐课程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热门推荐

广州 勤学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363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