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教育网合作机构> > 广州朴新教育欢迎您!
广州朴新教育banner
语文学习网>

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方法

1

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方法

思维的最基本特征是概括,所以培养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概括能力。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激发学生的概括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概括学习的训练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学习效果一定能够事半功倍。语文学习是小学生学习较为容易的一门课程,但是小学生在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对于概括训练也存在误解,很多小学生认为语文概括学习就是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

其实不然,概括学习不仅使小学生对课文大的记忆加深,还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精准的概括不仅能取悦自己还能让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大大提升。要激发小学生概括兴趣,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的爱好入手。小学生对声音和文字比较敏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制作一些图片和声音,让学生从多个感官上理解课文。

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方法

比如,教师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这一课时,应该在幻灯机上播放图片,然后声情并茂的阅读文章,让学生体会文字的魅力,通过图片和声音将学生兴趣激发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学习概括就很容易,学生也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能够配合老师更好的开展概括教学。

二、注重概括技巧培训

小学生概括能力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大片段概括的现象,这是小学生的通病,不了解课文大意,盲目进行概括,所以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概括训练时,应该注意对概括技巧的重视,让学生正确概括。要对小学生的概括技巧进行培训,教师应该做到普通话标准,断句准确,发音洪亮,不漏字,让学生体会到准确概括的魅力。

然后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愿意在课堂上展示正确的技巧,帮助全体学生建立概括能力学习的信心。要帮助小学生改变复述,首先要让小学生的阅读速度慢下来,然后在一字一句的矫正他们的阅读习惯,或者可以让他们自己概括时,将错误的语句录下来,让学生自己发现的毛病,这样也能帮助他们改变原先的阅读习惯。小

学生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童话故事,这些故事中的对话是锻炼小学生概括能力的重要手段,让小学生将自己融入情景中,然后再进行概括,并且让几个同学进行对话式概括,这也能让小学生的概括能力提高,更好的帮助小学生提高概括能力。

三、培养概括形式多样化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概括能力训练时,应该注意采取多种办法进行教学,注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对小学生进行概括训练时,除了采取教师先概括學生复述的教学之外,还应该采取让学生自行概括课文内容,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发现学生概括问题,来纠正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小,虽然课本知识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来进行编写的,但是还有很多地方是学生无法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相对复杂的情感和文字进行解释,让学生反复阅读,发现文字的魅力,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能对学生的概括能力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比如在学习《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组合一个当陶罐一个演铁罐,让同学们一起观看他们的表演,然后再让学生对他们的表演和概括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然后教师再进行表演,让学生体会教师概括中蕴含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小学生概括能力的方法。

四、阅读教学和概括教学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中,概括教学和阅读教学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在对学生概括能力进行训练时,应该注意与阅读教学相结合。阅读教学注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将阅读教学和概括教学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之后,就更容易在概括训练中,加入情感成分,更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

《九寨沟》这一课文对九寨沟的美景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进行多次的阅读,让学生体会作者文字的优美,然后教师挑选几段优美的景色描写或者描写珍禽异兽的文字段落,让学生进行概括,学生通过这种阅读和概括相结合的手段,自然能够理解九寨沟的美景。

小学生的理解主要还是在直观感受上,因此教师过多的讲解并不能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让学生进行多次阅读和概括相结合,学生很快能从中理解到文章表达的情感,这就是概括训练的意义所在。

五、使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多媒体设施虽然对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助力作用,但是运用多媒体设施也应该注意适时适当。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在一堂课中什么时候开展多媒体教学是最恰当的,多媒体设施运用时间恰当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多媒体设施运用到小学语文概括训练中,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时,可以把自己当成学生的一部分,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多媒体设施和学生讨论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和学生共同来完成概括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从而使多媒体设施更好的为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提高服务。

2

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方法一

一、从鼓励学生敢于开口说做起。

进入到三年级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段落让学生进行概括,以“谁能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这两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的方式来进行提问。

学生开始回答时可能默不作声,难免磕磕巴巴,甚至把原文照读一遍,这时都不要轻易发火、打断学生发言,而要不断鼓励尽量多的学生张口说,尽可能多地发现学生不同的“毛病”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他说的还能再简练吗?有什么落下的要点需要补充?有哪里需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修改?句子是否通顺等,不要忙着由教师进行示范和纠正。

二、任何事情都是有章可循的。

1.词:可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变换句式,同桌或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准确理解词义。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这些方法,还要不断地在各种形式间变换,不但避免学生由于不断重复而产生审美疲劳,而且更能使学生逐渐摸索到窍门,最终熟能生巧。

例如教学“暇”这个生字时,首先让学生在预习中查字典组词,这时的学生可能就有没有注意到其部首是“日”部的。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列出这些词语,然后依次说说这些词的意思。“目不暇接”——学生可能就会说什么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此时教师就可随即引导“没有时间欣赏”。

“闲暇”——“休息、休闲的时间”。“无暇”——没有休息、休闲的时间”。再次,让学生根据这些词的意思来推测部首,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个字是“日”部,与时间相关。

2.句:抓住重点段落,中心句子或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利用小组合作探讨的方法进行理解。最后还可以通过背诵、摘抄、运用等形式丰富积累,培养提高语文素养。

3. 段:让学生理顺课文的基础上,划分段落层次,理解段的表达形式,分清承接式、总分式、并列式、因果式、递进式、转折式等,最后再依据这些内在结构关系归纳段落大意。

4.篇章:在阅读中学会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比如:概括一件事的时候要注意抓关键词,要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进去,否则就不全面。这样的课文涉及很多,如写事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军神》(京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等,写人的:《在炮兵阵地上》《深山风雪路》(京版实验教材第十册)等。

再比如: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的文章,要抓准时间词或明显的地点转换提示词,想想每一个点上发生了什么,要点都照顾到了,自然也就把整篇课文的内容都说清楚了。这样的文章例如京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的《六个馒头》,还有京版实验教材第十册的《义犬复仇》、《金色的脚印》等。

而不同的课文体裁着眼点不同,教师也应分别训练以使学生掌握不同的方法。时刻牢记:不要为一篇文章而教学,要为一类文章而服务的指导思想。

三、应用熟能生巧的普遍规律。

第一,训练要有一定的“量”。教师应选取课本外的典型结构的文章,进行大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见得多才能练得全面。

第二,训练要体现“梯度”。当“量”的学习到一定阶段后,要增加难度继续训练,这就是所谓“量变带动质变”的道理。如长篇文章归纳主要内容的训练或在规定时间内对一篇文章进行概括等练习。

第三,训练方式要“活泼”。教师可以将概括能力训练与各种活动结合起来,如最接近语文教学的仿写、缩写、续写训练,再如寓教于乐的班级活动:学生个人或小团体几人承办墙报,举行例如“我爱动物”ppt小比赛、“生活中的小榜样”评论等。

第四,训练反馈要“及时”。最好的检查办法莫过于写读后感,催促学生内化所学技能。学完一课后,可以要求学生写出自己了解的课文内容并对比生活现状后的感受,或者引导学生对课文结构、写法进行评述,再或者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心写出对人物的批语及原因,如果能长此以往,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对人对事正确评价的能力必将提高。

3

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方法二

(1)从课题入手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我们就能得到课文的很多信息。有的课文题目,就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我在教学《和时间赛跑》这一课时,就从这个题目展开,给学生列出了读文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明白外祖母的去世使作者懂得时间飞逝、日月如梭的道理,然后才会决定“和时间赛跑”。

2)作者怎么能和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比赛的?作者又有什么感受?让学生细致深入地再读读课文,找出作者在文中和时间比赛的事以及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读读体会、交流。概括这类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可以从课题入手了。

(2)从体裁入手

小学阶段的课文主要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写人的文章应该通过人物的事迹和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具体刻画,体会人物的思想品德,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事的课文,应该从六要素入手概括本文的内容及中心。

《争吵》一文很明确地交代了时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显而易见,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就是:通过写我和克莱谛因一件小事儿吵架,事后,克莱谛主动请求和好,而“我”因我因不主动认错受到父亲批评,教育我们与同学、朋友之间发生了矛盾,要主动承担责任,要互相谅解、珍惜友情。

写景状物类文章,主要应关注景、物的色彩、用途等。《我爱故乡的杨梅》写了江南的杨梅,抓住了杨梅的外形、颜色、它的味道来写,文中的每句话都流露出了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3)从段意入手

相对来说,小学生概括每段的意思比直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更容易些,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每一个段落大意都概括了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把各段的段意综合起来,就能够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综合各段大意变为主要内容,并不等于各段大意的总和,概括时是一定要注意区别重点段落与次要段落,做到有详有略,取舍分明。

(4)从中心句入手

有很多的文章是按照一定的叙述顺序写的,如:总—分—总。此类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一般都会有表示主要内容或揭示文章写作目的句子或段落,我们往往把这样的句子称为中心句或中心段。

例如《赵州桥》一课,就采用了先分说再总结的结构,先分别介绍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在结尾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的宝贵的历史遗产。

(5)从问题入手

随着年级的增长,课文也会变得越来越长,因此,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抓住几个主要问题展开,然后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课,我首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村庄受到的惩罚——什么都没有了”,然后通过反复读课文、质疑问难等途径,使学生认识到美丽的小村庄在几年的乱砍滥伐之后变得一无所有。

在学生深入感受砍树造成的巨大危害时,我联系实际提出“河水为什么会变成黑色?沙尘暴为什么会经常光顾?”,引导学生想象、理解,以此来让学生能更深入理解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课文。

另外,概况能力的学习还要实现走出语文课堂,迈入课外阅读的阶段,学生见得多了,才能练得全面。俗话说:量变到一定程度才会质变。概括能力也是一样的,当“量”的学习到一定阶段后,“质”变的效果才会凸显,必要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对一篇或几篇文章进行概括。

课堂教学只有短短40分钟,再加上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单一的训练方式也会引起学生学习的疲劳,所以教师可以将概括能力的训练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示出来,比如办手抄报或以书面形式进行评比等等,让学生得到彻底的进步。

4

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方法三

(一)课题扩展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文章的中心、主要内容及其作者的情感等关于课文的很多信息。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有的课题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教学中,紧扣课题质疑,筛选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概括。提出的问题是帮助学生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有力拐杖,首先使学生的思考及言语内容的选择有明确的指向性,实现学生的言语库与文本言语库的链接,做到“言之有物”。

同时,根据文本叙述顺序,排列问题,根据问题顺序回答问题,做到“言之有序”。如《莫泊桑拜师》一课,可以围绕课题展开提问: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他是怎样拜师的?拜了几次?结果怎样?通过从课文中找答案,把课题扩展成几句话,进行逐步地丰满,使概括更加恰当、完整。

像这样的课文有不少,如《勤奋自学成大器》《登泰山观日出》《鲍叔牙真心待友》等,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

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方法

有的课题是文章的中心句,可以围绕中心句,引导学生展开提问,紧扣关键问题,将课题读厚,进而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如《妈妈,我们一定要活下去!》一课,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填空:______(谁)______(怎么样地)说:妈妈,我们一定要活下去!在这句话的前后各增加一条线,让学生补充是什么情况下,结果如何。

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句话是起因,第二句话是经过,第三句话是结果。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读完一篇课文,必须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是一件事情,在说主要内容的时候要说清楚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

通过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更明确,他们能用简洁的语言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段意归并法

一篇文章是由很多段落组成的,因为文章的段落和段落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很大的逻辑联系,我们可以通过概括出每段段意,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舍掉次要的和重复的,把主要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如《养花》这篇课文共写了五方面内容:(1)老舍爱花,所以也爱养花;(2)老舍养的都是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3)养花让老舍增长知识;(4)养花使老舍身心健康;(4)老舍和朋友分享养花的乐趣;(5)养花也有伤心的时候。

把各段段意综合起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老舍爱花,因为北京的气候不适宜养花,他养了许多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养花的过程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他从中获得了知识,锻炼了身体,得到了种种乐趣。

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每一个段落大意都概括了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段意归并法并不等于各段大意的总和,概括时一定要注意区别重点段落与次要段落,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三)要素串联法

不同的文体类型,文章的要素不同。例如写人叙事类的文章,一般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只要弄清楚这几个要素,并加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把握了。

如《飞夺泸定桥》一课,首先要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信息筛选出来:时间是1935年5月,地点是大渡河,人物是红四团,事件是围绕红军飞夺泸定桥这一中心事件来写的。

经过串联、补充,学生很快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四军抢时间先于敌人援兵赶到泸定桥,英勇战斗,终于夺下了天险泸定桥,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的最前线。这样的串联,学生的概括能力自然得到提升。

(四)关键语句链接法

小学课文中很多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非常具有典型性,例如“总分总”或者“先具体后概括”,有些文章还存在着过渡句。教学时可以抓住其特点,并以此为教学切入点,充分利用这些总起句、概括句、过渡句,从而很快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桂林山水》这一课,第一段是总起,我们就可以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总起句,作为这一段的段意。第二、三两自然段是分述,先写“漓江的水”,我们找到“静、清、绿”三个关键词,就可以把第二段的段意概括为:“漓江的水静、清、绿。”再写“桂林的山”,我们找到“奇、秀、险”三个关键词,就可以把第三段的段意概括为:“桂林的山奇、秀、险。”

第四段是对全文的概括,我们可以抓住对全文起概括作用的那两句诗,把段意概括成:“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如同在画中游。”

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时候,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所提供的这种有利条件,让学生学会抓住总起句、概括句等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语,来教会学生进行分析概括。

(五)重点词语提炼法

披文入境,去除文的遮蔽,抽丝剥茧,捕捉猎取重点词语,运用重点词语,以重点词语

来把握文意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好方法。

如《找到“神奇子弹”的人》一课,文中有一些比较关键的词,而这些词本身就是一些需要理解、掌握,值得积累的好词语。我在教学的时候罗列了这些词:层出不穷、为非作歹、横行不法、一筹莫展、废寝忘食,百折不挠,让学生借助这些词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欧立希小时候,社会上各种传染病层出不穷,病菌在人体内为非作歹,造成人们大量死亡。

面对横行不法的杀人小凶手,医学界一筹莫展。欧立希废寝忘食地学习,日夜奋战在实验室里,以解救人类疾苦的坚强信念,以对科学实验百折不挠的勇气,终于找到了“神奇子弹”。

这样概括,轻巧而方便,简练而不失准确。

(六)人物关系梳理法

有些文章人物繁多,内容复杂,可以通过梳理人物关系梳理文章的脉络。

例如《天上偷来的火种》这一课,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老师可以作如下设计:出示课文当中有关神的名字,让学生默读课文,并让其选择其中一个神,看看他跟普罗米修斯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然后请学生交流,接着让学生将刚才所听到的内容连在一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因为有了前面交流的基础,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说出课文主要内容。老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故事概括成“拿取火种”,“受到惩罚”“得到自由”等提纲挈领式的词组短语。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了文本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同时也让学生的语言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方法全部内容。

  • 推荐课程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热门推荐

广州 勤学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363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