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教育网合作机构> > 广州朴新教育欢迎您!
广州朴新教育banner
数学学习网>

数学教师如何把差生教好

1

数学 教师 如何把差生教好


数学教师如何把差生教好?转化差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一项普遍性和长期性的工作,是一项系列工程。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和相关方法。

沟通师生情感,调动积极因素

我国传统教育从来都是有形无形地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类,以施于不同等级的教育。而对于差生,较多的是听到同学的讽刺、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训斥,由于经常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激不起学习的信心,就会讨厌学习,甚至造成“破罐子破摔”的恶劣行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而现代教学观告诉我们,每个人均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培养价值,关键在于要按照他们早期所表现出来的天赋,适应其特点进行教育。因此,作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应该关心差生,善待差生,务必做到少训斥,多鼓励,千万不可伤害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

要知道,在初中入学时,他们的上进心、模仿性和学习积极性都较高,但在经过长期的多次反复考试“失败”后,往往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信心。在这关键时刻,最需要的是教师的诱导。面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为学生承但责任,说声“你没学好,我有责任”,减轻他们的思想包袱;其次,帮助他们找出成绩差的原因,教育他们“对症下药”,使他们懂得“人无完人”、“天生我才必有用”;此外,我对差生坚持“五个不”:不提过去,不揭短,不冷落,不体罚,不操之过急,使差生从内心感到教师是真心诚意的爱护和帮助他们的,感受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深刻含义。师生情感融洽,能促进教和学和谐的统一,调动差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引导到追求进步、勤奋学习上来。

数学教师如何把差生教好

实施成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自信心

差生由于在学习上屡遭失败,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存在着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学习自信心差。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发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力量。因此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帮助学生不断成功,提高学生自尊自信的水平,逐步转变失败心态,形成积极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捕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点”,并有意识地让他们回答问题;

或上讲台板演,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并能引以自豪,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教学中我采用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少步子、多鼓励、少批评和“少吃多餐”等方法为差生创设成功的机遇,让他们能够经过努力,基本上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当他们取得一点微小的进步的时候,我都及时加以肯定,予以表扬,让他们随时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消除自卑感,增加自信心,努力学好数学,达到转化数学学习差生的目的。

2

帮助差生提高数学成绩

(一)有针对的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要从学生的个体出发,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或者心理接受水平。针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分析结果,从实际出发,因人制宜,以他们的自身水平为依据采取有针对的措施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针对某些问题自己动手进行实验,从实验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然后让他们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整合分析,加深他们对知识的体会。

(二)策略的训练

结合相关知识对学生的策略进行各种训练。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认知策略的训练。提高他们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推动他们从已知走向可知从可知走向未知或者由未知探索已知的能力。即大大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

帮助“差生”提高数学成绩

(三)看待挫折的心态教育

由以上可以看出,较差生与优生相比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更多,因此他们也更容易厌倦自己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会产生极大地自卑感,这种消极的心态将会导致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容易遇到挫折,遇到挫折时对待挫折的心态也会越来越消极,由此一来也就产生了可怕的恶性循环。因此教育者要格外重视对较差生看待挫折的心态教育, 教育他们要提高对挫折的忍受能力,让学生们勇敢的面对挫折和困难,积极去克服困难,同时也可以让他们体会一下战胜困难的优越感和成就感,让他们更好的享受这种优越感带来的快乐,加深他们对“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的认知。以上这种外部诱导,在培养学生的积极自觉地学习行为中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四)学习中的团队精神

从国外的各种实例中得出,团队精神对较差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学习中,优生可以帮助较差生解决他们无法自己解决的困难,弥补他们的知识漏洞。向他们传授自己有效地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在途中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就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在学习中运用团队精神可以更加有效的进行教学。而将较差生和优生进行恰当的分组和组合成为贯彻这一措施的主要表现形式。

3

激发差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法宝性”情境。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五年级“数的乘除”这一单元,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向学生介绍说: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只看数的个位,哪能被3整除的数也看个位行吗?然后验证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数各种情况都有,显然不能再用看个位的方法来判断,再告诉学生老师有一个判断的“法宝”,随便哪位同学站起来说一个任意数也能迅速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可请同学说出大一点的数考考老师,看是否有效。老师这么一说,同学争先恐后出题考老师,老师立即报出答案,并请同学加于检验,结果准确无误,这时教师再把话锋一转,进入新课,同学们一定会兴趣盎然地进入新知的学习。因为大家都想得到这一“法宝”。

“竞争性”情境。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

培养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激发乐学情绪。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求知的起点,乐学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前提,乐学、爱学是学习的内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成绩是互相牵制的,对数学缺乏兴趣,必然导致数学成绩低下,而成绩低下会加重厌学情绪。如果学生一旦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乐于学习并在数学科学习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热情地研究数学知识、方法和技巧。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地求知,教师应把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动机,培养自觉性作为教学的起点和重点,

具体方法是:①讲述我国数学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②讲述数学家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数学家对人类的贡献,从而激发他们向数学家学习的好学精神;③讲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情感;④通过启发、诱导、点拨,把学生引导到乐于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探索方面来。让他们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解题的思路,寻找结论。变枯燥的学习内容为乐于学习的趣味性的东西。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三种颜色将三个内角表示出来,在课堂上准备一把剪刀,把三个角剪出来然后提出:你把这三个角拼在一起得出一个什么结果?是不是每个同学都一样,你能得出个什么结论?把枯燥的证明变成了学生主动的学习,学生觉得学得有趣,这样从学数学感到有趣到产生乐趣直至逐渐形成志趣。

4

引导差生学好数学

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理解教学内容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把题目读流利,然后说一说有哪些有用的条件和问题,连贯的说一说,这样可帮助学生建立解决一种问题的模型,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在读题时让学生找出关键句子和词。如在解决:“4个小朋友做了11个黄风车,做的红风车的个数比黄风车的3倍少4个,做了多少个红风车?”我让学生在读流利后划出关键句子“做的红风车的个数比黄风车的3倍少4个”让学生理解“做的红风车就是比11的3倍少4个”这样学生列式解答就轻松了。当然审题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学会数学知识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比较抽象,概括。而低年级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要解决这一矛盾,可利用数学知识的原形,把抽象的知识化为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操作,动手动脑,弄清数学知识的道理和结构,化难学为易学。笔者在教学“认识时、分”时,充分让学生动手“拨一拨”:(1)分针从12走到7走了多长时间?(2)时针从12走到7走了多长时间?拨完之后要说一说为什么?在课后要让学生及时复习并说一说。这样学生就能熟练掌握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为后面学习几时几分夯实了基础。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去掌握知识

有的人认为数学就是做做题目,题目做多了自然就会了,但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首先要理解其次才是练习。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指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在教授“认识毫米和分米”时,知道1毫米和1分米有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先让学生看直尺感知1个单位有多长,用手势比划1分米和1毫米,联系生活中的物体进行比较、分析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经验。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数学教师如何把差生教好全部内容。

  • 推荐课程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热门推荐

广州 勤学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363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