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教育网合作机构> > 广州朴新教育欢迎您!
广州朴新教育banner
数学学习网>

小学高年级数学如何活跃课堂

1

小学高年级数学如何活跃课堂

小学高年级数学如何活跃课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抽象思维还不发达,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运用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的具体性,越具体形象的东西,越能唤起他们的兴趣. 因此,直观教学的运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据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挖掘教材上下工夫,尽量使用好直观教具.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就问学生:“你们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买过东西吗?”学生回答:“去过. ”“你自己买过东西吗?”有的说买过,有的说没有. 我又说:“那你愿不愿意自己买一次东西呢?”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愿意. ”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钢笔、牙膏、香肠等物品摆放出来,并标上价格,让学生说,如果你想买钢笔,价格为5元9角钱,你应该怎样付钱. 孩子们纷纷举手,一个说:“付两个2元,一个一元,一个5角,两个2角. ”另一个说:“付五个一元,9个一角. ”还有的说:“付6元,让售货员 找回1角. ”……孩子们个个都跃跃欲试,兴趣高昂,说出了很多种付钱方法,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时,我运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兑换钱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充满情趣;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真是一举多得啊!

小学高年级数学如何活跃课堂

运用直观,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

在每次的练习中,老师们通过分析试卷经常会得出一些数据,反映出学生在概念部分掌握不牢固. 的确,低年级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非常难理解,特别是诸如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等知识,学过后容易遗忘. 因此,概念的教学,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操作,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

如《克、千克的认识》教学中,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介绍购买水果的过程,从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左手掂一掂一个1分硬币,右手掂一掂1千克的盐(塑料袋里装了2袋500克装的盐),说一说有什么感觉等活动,了解1千克和1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1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起来,从而初步建立并形成1千克、1克的表象. 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十分适合学生学习和思维特点的.

2

如何让数学课堂变得活跃有趣

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也就是说学习不仅要用耳朵听,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器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电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假如再将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竞争结合的话,那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

快乐导入,赢在起跑线。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导入在我们的教学当中非常的关键。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一些好玩、有趣的形式去吸引孩子的眼球,比如:猜谜、讲故事、实物展示以及生活当中的情景再现,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快乐地进入学习数学的状态。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教材77页《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中的探索规律》例2时,教材上呈现的是一个转盘,上边标有720、360、120、30,另外还有两个空。此类探索规律的题本身就比较枯燥、抽象,因此我在教学时,就用了一段话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同学们,放假的时候,爸爸妈妈可能带你们到翠屏山上的游乐场去玩了,今天,也有几个朋友约好了一起要去玩大转盘,结果呢?有2个朋友到现在都还没有来,是哪两个朋友没到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完之后再呈现黑板上的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哪两个朋友没到?”去观察、思考。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情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入到今天的所学,真是一举两得!

幽默语言,贯穿课堂始终。

课堂上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的集中,教师可以适时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孩子们适当调节一下,解除疲劳,创造轻松愉悦的气氛。其实紧张的课堂气氛中,孩子的笑点很低,只要稍微好笑的词儿,孩子们都会报以会心的一笑。如:板演的时候,有的同学将“8”写成歪倒状,我就会说:“瞧!你的8还在睡觉呢?快让它起床了吧!”;进行“每天一算”的时候,几下就快速完成的同学就在那里无所事事,摆出一副很悠闲的样子,不知道检查,于是我会提醒他们:“赶快检查,不要忙着喝茶!”于是孩子们能在笑声中很快地明白我的意思。

3

活跃小学数学课堂氛围的方法

运用直观,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学具的主要特点是能够突出观察对象的主要部分,更好地反映数学概念的关键特征和数学原理的普遍规律,特别是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时,教师采取先让学生观察教具,发现圆柱体的一个面与正方形相似. 然后去让学生摸、滚,感受到曲面的不稳定性,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圆柱体与其他物体的不一样

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又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我让学生分组摸小球(其中有的小组红色、黄色、黑色皆有,有的小组只有一种红球,有的小组只有黄色、黑色两种),由组长统计什么时候一定能摸到红球,什么时候可能摸到红球,什么时候一定不能摸到红球. 通过观察每组的结果,学生更易理解可能性的含义.

活跃小学数学课堂氛围的方法

运用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可以说教给学生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学生依靠课堂学习获取的新知识总是有限的,小学数学的概念部分重在叙述,低年级可以边读边看,教师讲一部分就指导学生看一部分. 指导学生看书时不能忽视课本中的彩色插图. 教学中教师更应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彩色插图,加强直观性,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学生观察图示,需要教师引导、点拨. 教学生从整体角度看图,有序地看图,认真地理解每一幅图的意义,使学生逐步会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观察、分析图画,从而获得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

如:在教学“认识大括号、问号”(即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时,我自己利用两幅图画进行教学,在学生观察时,问题一个个提出来. “图中画的什么事情?”“左边有几只小猫?”“这时,右边又跑出几只?”出示大括号,“这是大括号”,表示把左右两边合起来. 出示问号,“这是问号”,“表示求什么”,“这幅图求什么呢?”学生答:“求左右两边合在一起. ”“谁能列式?”“4 + 3 = 7”. 学生在第一幅图的基础上已初步认识了大括号、问号,并且理解表示什么,能看懂图的意思. 接着出示猴子图,让学生利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幅图.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为了让学生很快地掌握新知识,就应该有序地引导学生观察图、理解图的含义,以便尽快地接受新知.

4

小学数学课堂气氛的活跃策略

幽默可以促进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用幽默的方式巧妙地点拨知识,这样既能够说明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也能够使得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也就是说,幽默是学生一个理解难题的阶梯。

在讲“循环小数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设想了一下:一年中共有几个季节?大家都说是春、夏、秋、冬。我让学生再说一遍,学生又重复了一遍,我让学生继续这样说下去,慢慢地发现学生们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我看见大家的脸上满是疑惑,我问大家为什么不继续说了。大家说,老师这也说不完啊。那么你们找到什么规律了吗?大家可以讨论下,经过小组讨论,小组代表依次回答,有的说春夏秋冬的顺序是不变的。有的说,这个过程是不会停止的。还有的说,这四个季节是重复出现的。当然这个过程我们要对学生不断进行引导,黑板上的板书也应记录下重要的词语。到最后我们就可以归纳为,我们把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叫做循环。在这里我没有把这个定义直接告诉给孩子们,而是让学生主动自觉获取概念印象。

幽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总是会对很多话语产生联想和好奇,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是特别完善,作为教师要是严肃对待他们,他们可能很难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从而产生逆反心理,阻碍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而采用一种幽默诙谐的话语对待他们,就会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有一次我带实习教师到我们班上课,初次见面实习老师介绍自己说:“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老师姓牛,你们可以管我叫小牛老师。”只见孩子们都把手放在头上做出小牛犄角的姿势。我以为这位老师会尴尬。但是小牛老师马上说:“呵呵,小牛老师不爱吃草,也不长犄角哦,呵呵。”大家都笑了,这样就很容易地将学生和老师的心理拉近了。

建立了师生关系,我们的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认为活跃气氛的最好方法是以游戏来调节。开展有益的教学游戏,可以有效消除数学课堂的乏味。而游戏有多种形式,比如进行口算的时候,可以用抢答、找朋友、做医生等形式的比赛游戏,当然及时表扬也是有必要的。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小学高年级数学如何活跃课堂全部内容。

  • 推荐课程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热门推荐

广州 勤学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0236336号-1